新來乍到 上海交大台生吐槽

微信公众号“二月十三”(ID:shayne_light)

每年夏季小学期,都会有许多港澳台的学生选修上海交大的课程。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,会有一个本校的学伴带他们办手续熟悉校园环境。
在维持现状的条件下,青年间的交流其实就代表着未来。下面选取了一些台生初到上海和交大时的一些想法与吐槽。

兩岸高中難度差很大 陸開銜接課

2017年07月08日 04:10
記者簡立欣/台北報導


搶救台生競爭力!由於台灣學測只考高一高二所學內容,教材編得又比大陸簡單,台灣學生去大陸大學常常跟不上,要上銜接課程;事實上,現在很多台灣大專校院也趁大一新生暑假期間開辦數學銜接課程,以免學生入學後程度差太多。

大数据: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10本书


2017-07-06 大数据家 青年史学家
来源 | DATATIST大数据家


前不久,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国际发展系副教授Elliott D. Green对从Google Scholar中收集的引用数据进行分析,总结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书籍。

台生報名陸藝校 考術科難過關


2017年07月07日 04:10
記者簡立欣/台北報導


「我很想去北京電影學院,但坊間補習班題庫卻要價台幣28萬元……」台生「阿咪」想去大陸讀書,由於他心儀的北京電影學院不看台灣的學測成績,需另考港澳台聯招,坊間補習班又獅子大開口,讓他非常困擾。但事實上,要考北電這類全大陸學子爭搶的藝術類名校,難的不是港澳台聯招,而是術科考試。

泰晤士報亞太大學百強 大陸20校入榜

梁希之/新华网2017-07-06 06:24

新华网伦敦7月5日消息,英国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》5日公布亚太地区大学排行榜,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前五,分居第二位和第四位。新加坡国立大学夺得榜首。中国大陆共有52所大学进入榜单,其中20所大学入选百强。

由于亚太地区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日益突出,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》今年首次对亚太地区的大学进行排名,分析东亚、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地区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的综合表现,最后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3所高校上榜。其中上榜高校最多的是日本(69所),中国大陆紧随其后,澳大利亚(35所)、中国台湾(26所)和韩国(25所)分居3至5位。

除了北大清华以外,入围百强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南京大学等18所大陆高校。

中国香港共有6所大学入选百强,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跻身前十,分居第六和第七位;澳门大学作为中国澳门的唯一一所大学进入百强;中国台湾则有7所大学跻身百强。

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、日本东京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也进入了前十。

排行榜编辑菲尔·贝蒂说,数据显示,亚太地区教学和研究方面表现最优异的大学都在中国大陆。在所有上榜高校中,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在教学环境和研究环境方面夺魁,香港大学则在国际视野方面获得了最高分,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。他认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大学在教学、研究和国际视野方面都占据领先优势。

他表示,如果中国大陆高校未来能够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,在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更多的高质量的论文,那么未来几年的排名还将会进一步上升。

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》大学排名用教学、研究、知识转化和国际视野等4个方面的13项指标衡量大学综合实力,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之一。其亚太地区大学排名按5大指标评分,其中教学占25%、研究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分别占30%、国际视野和产业收入则分别占7.5%。

台灣弱勢指標「國際觀」

2017年07月06日 04:10
記者李侑珊/綜合報導
台灣本次有26校入榜,其中7校進百強,台大以第33名成為名次最好的台校,新竹清華大學為第47名,新竹交大第53名、台灣科技大學第57名、成功大學第65名、中國醫藥大學第84名、台灣師範大學第99名。

分析兩岸大學排名結果,英國索利大學校長逯高清認為,陸校的科研聲譽和品質不斷提升,研究人員展開跨國研究比例增加,從而建立學術多邊與多國合作關係。

論及台校的排名成果,負責排行榜編輯的Phil Baty表示,台灣最弱勢的指標是「國際觀」,如果台灣的科學與學術研究能夠更向外聚焦,並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及師資,擴大與海外學者合作,將有助於提升排名。(旺報)

高校校训大数据分析:求實、創新、博學

2017-07-04 学术中国  来源 | 识局(ID:zhijuzk)
文/识局小分队 编辑:学妹


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校训,识局君进行了梳理,识局君本次梳理了112所985、211高校(华北电力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)的校训,并对它们进行了词频分析。

统计的初步结果,大家可以看下如下这个图,字体越大的出现的频率就越高。

北上广情结明显松动,新一线城市抢人竞争

杰文津 谷训 赵小帅 吴晓颖 李劲峰 陈尚营/新华社
2017-06-28 10:40

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,“我们电科大的毕业生以前被人戏称‘一简没’——一个班毕业的毕业生带着简历到‘北上广’,没有一个回来的。”

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,近年来,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:该校本科、研究生留在成都和重庆工作的比例达40%左右,且仍有提高趋势。

坚守“北上广”还是逃离“北上广”,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,也令很多大学生纠结。不过,近两年,大学毕业生的“一线城市情结”明显松动,越来越多的人将“新一线”城市作为就业首选。由于中国均衡化发展的红利正向这些新崛起的城市倾斜,就业地点多元化的选择已形成明显趋势。

“新一线”城市彰显巨大“吸引力”


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,2017届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四城持平。此外,这些毕业生中希望到“新一线城市”就业的比例达到37.5%,高于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29.9%。

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制作的2017年一季度人才净流入排名TOP10城市榜上,杭州排名最高,人才净流入率达11.78%,武汉以6.79%排名第三。成都则排名第七位,高出北京0.5%,仅比上海低0.02%。

“前两年公司招人,外地大学生也就零星几个,高端的更少。”总部设在重庆高新区的聚土网分管总监黄祖舸说,“但去年10月招人的时候,来应聘面试的有北上广深各地高校的硕士、博士,挤了满满一走廊”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,所谓“新一线城市”就是一些媒体眼中城市经济体里的“发展新秀”,是相对于北上广深四座“老牌”一线城市而言的。“新一线”具体包括哪些城市并没有统一说法,但普遍认为杭州、武汉、成都、重庆、苏州等城市名列其中。

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,“新一线”城市对毕业生的强大“吸引力”,与这些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直接相关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中国目前GDP达万亿元规模的城市有10个,除北上广深之外,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苏州、杭州等城市都在其列。

成都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。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涛称,从2016年全国省会城市GDP增速统计来看,成都仅次广州位居第二。目前,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78家入驻成都。据四川统计局的数据,截至2016年,成都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98家,高新技术总产值8387亿元。

在国内大城市中,杭州是屈指可数的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,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61.1%。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,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杭州居全国首位。根据智联招聘最新调研报告显示,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目的地中,杭州排名前五位。

“抢人”竞争白热化,户籍管理、创业环境和人情是核心


值得注意的是,人才流动所形成的新趋势,并非仅仅缘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政策收缩与资源承载力不足,“新一线”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争夺竞争日趋白热化,核心“套路”包括:

——松绑户籍限制。

“对我而言,毕业后能在大城市落户、买房就是最实在的。”家在贵州的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应届生吴潼说。他毕业选择留重庆发展,已与电子科技领域一家顶尖公司签约。

城市户籍仍意味着资源与福利。目前,一线城市的户籍政策普遍收紧,北京2017年将继续削减近半大学生留京户籍指标。相形之下,成都、武汉、重庆等城市则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宽松户籍政策。

成都允许外地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。武汉的“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”规定: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,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;超过三年的,符合简单条件也可申请。

——通过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。

四川美术学院的布志国是河北邯郸人,他毕业后选择留在重庆任教,并成立了漫达文化公司。在川美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中,他以每月不到千元的成本取得了经营空间,校方对大学生创业的多项补贴,让他找到了优秀的合作伙伴。再加上当地税收的优惠政策,短短两三年间公司就站稳了脚跟。

通过优惠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,吸引优秀人才,是很多“新一线”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。

据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数据,2015年以来,重庆市累计资助创业项目595个,发放资助金1665万元。减免担保费3000余万元;成都市将创业培训补贴、创业实体补贴、孵化创业项目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对象,都扩大到所有在校大学生;武汉的“创谷”,则是由政府拿出最优质的城市土地等资源,交给创新创业者经营使用。

——发掘校友资源吸引人才。

“一个同学眼尖,说那不是雷军吗?然后大家就呼啦啦都围上去了,特别兴奋。”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,向记者描绘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时的情景。

雷军是武汉市“百万校友资智回汉”工程的首批“招才顾问”。“目的就是让‘大咖’校友成为武汉的名片,引来更多人才。”王凤说。记者了解到,为了在城市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,武汉大力发掘“高校之城”的校友资源,用青春回忆与“大咖校友”的魅力,大打感情牌。

留在成都创业的电子科大毕业生罗敏告诉记者:“大多数电子科大的创业者,初期都受惠于学校的各项支持。而且同学们经历了校园文化的熏陶,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,更容易沟通,所以公司用人更青睐校友”。

“大学生用脚为宜居宜业的城市‘投票’,哪里有发展的希望就去哪里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旭教授说。

“新一线”浪潮将影响城市经济、社会发展和人才分布格局

多名专家认为,毕业生进军“新一线”的浪潮,将直接对我国人才分布乃至经济、社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

首先,大学毕业生到“新一线”城市就业,将有力加速这些城市转型升级。按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,重庆定位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、金融中心、商贸物流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和航运中心,跨境电商、云计算等高端服务业正在两江新区蒸蒸日上。武汉则启动建设长江新城,规划建设国家科学中心、武汉超算中心,以及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、国家健康示范城市。

“毫无疑问,优质人力资源将为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,提供至关重要的动能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经济学家刘元春教授说。

其次,大学毕业生将是未来“新一线”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。武汉、成都等多地人社部门负责人均不乏忧虑地告诉记者,目前,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明显加速,放眼城市未来的发展,健康、优质、平衡的人口结构至关重要。

此外,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“新一线”城市,将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,2017年一季度,北京人才需求以26.11%的占比排名第一。专家指出,北京在人才需求上的“大比分”胜出,意味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仍然突出。

刘元春认为,大学毕业生进军“新一线”,使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更趋平衡和互补,“在家门口就业”成为新趋势。

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李为民说,2016年全市高校毕业生20.75万人,其中有60%以上选择在重庆就业。市外高校就读的重庆籍大学生,则有30%选择回渝就业。数量与比例都呈现上升态势。

刘元春说,一线城市垄断全国大部分优质工作岗位与发展机会的格局,正发生深刻改变。苏海南认为,“新一线”城市的崛起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,“今后,年轻人在个人发展与‘背井离乡’之间艰难选择的纠结,将越来越少。”

新來乍到 上海交大台生吐槽

微信公众号“二月十三”(ID:shayne_light) 每年夏季小学期,都会有许多港澳台的学生选修上海交大的课程。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,会有一个本校的学伴带他们办手续熟悉校园环境。 在维持现状的条件下,青年间的交流其实就代表着未来。下面选取了一些台生初到上海和交大时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