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升學手冊陸校篇 第六章台生心聲

第六章台生心聲

1.數學讓大陸台生抓狂
不少老台生反映,大陸大學高等數學很難,考趴一票人;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面試台生,還直接問:「台生數學不好,你打算怎麼辦?」關鍵在於:教改之後台灣數學變簡單,也少有非選題,台灣學子數學能力起點和大陸學子就不一樣;此外,大陸數學走蘇聯體系,台灣走英美體系,因此兩岸數學課本有很多術語完全不同。
一提到大陸大學的高等數學,很多台生心有餘悸。大陸大學規定所有科系一、二年級都要讀《高等數學》,只是深淺不一樣:法學、政治和新聞等科系,上比較簡單的數學課;其他像商學院、管理學院等科系,上比較難的數學課;醫科及理工科系,更把數學當作「重中之重」。

●大一大二都要讀數學
包括北大、北京清華、復旦、上海交大、浙江大學及人民大學等陸校台生,都不約而同向《旺報》表示,大陸大學的高等數學課程設計比台灣難。一位浙大台生說,大陸大學的微積分,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細細地教,「我問過美國學生,他說大陸微積分最難的那一段,在美國只有光電系的學生要讀。」另一位人民大學老台生表示,每次小考台生數學及格人數,幾乎只有十分之一。
復旦大學林姓台生說,能進復旦的台生,幾乎都來自建中、北一女、師大附中等台灣明星高中,她也自認高中時數學還不錯,但大陸數學課本對台生來說,「每1章過了第1頁之後,就完全沒看過」。
為了「自救」,一位復旦台生說他自己買教材讀完台灣大一微積分教材,但回去看大陸教材還是看不懂;2014年起該校台生也向學校強力爭取一周一堂「港澳台學生高等數學銜接課」,但因補救教學課的老師是大陸人,沒辦法了解台生為什麼「連這個也不懂」;不少台生還另請數學家教,卻因家教老師也是大陸學生,同樣無濟於事。
已畢業的復旦台生萬洪君,當年學測數學滿級分,他表示台灣數學生活化,強調圖像,大陸卻直接背公式,而且從國高中起數學就比台灣同級學生難。他不贊同「台灣學生程度不好」的說法,「我們比歐美好很多!只能說大陸想要培養出來的人才和台灣不一樣,所以有不同的教學方式。」

●兩岸數學符號不同
另一種「技術」障礙來自數學符號的表述方式不同。據了解,大陸數學走蘇聯體系,台灣走英美體系,萬洪君曾有一次考矩陣(行列式),居然全錯,他再算一次,還是全錯,後來才發現原來矩陣裡的行列定義,台灣是直行橫列,大陸是直列橫行。又如排列組合CnmPnm,大陸公式裡的nm跟台灣擺的位置剛好相反,難怪會打趴一票台生。
此外,從小就在大陸讀當地學校的廣州中山大學張姓台生說,大陸數學紮根很深,很重視證明題,像廣東高考(大學聯考)數學滿分是150分,證明題就占了60分,有57題,包括幾何、函數等;而台灣教改之後幾乎沒有證明題了。
他表示,台灣學數學可能受到教改影響,注重「導公式」也就是解釋公式由來;大陸學數學不重過程,直接背公式。最後,有些課程像微積分,台灣只是理組才會在高三時略提一下,以了解概念為主,大陸卻是直接在高中時教。

●要有指考數甲程度
事實上,已經有不少台生注意到這個問題,積極應戰。有台生要去大陸讀書之前,先去找大陸高中數理課本來看,因為大陸高中已經學微積分;有的台生是錄取之後就請陸校寄數學課本過來。
復旦2015級台生林子傑數學不錯,高三時拿到TRML數學競賽團體優良獎,就讀復旦經濟管理試驗班(以後到管理學院)。他表示他們學的是數學分析,稍微比高等數學難一些,「實際接觸以後,我認為如果在具備高三選修數學甲(下)的基礎下,要能理解課程不會很難。」
但林子傑也補充,由於會去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多半只考過學測,而學測並沒有證明題或太高難度的計算,所以往往答題能力比不過經過大陸高考訓練過的陸生,使得台生普遍成績低下。他表示,恐怕要有「只有非選題,且難度一下調高好幾等級」的指考數甲程度,才能應付大陸高等數學。


2.政治認同問題怎解
2016年是台灣大選年,大陸台生常常會被本地生問到「你怎麼看你們這次選舉」的問題;平常上政治課也可能會被老師要求發表意見。不管公開或私下表態,總之這種問題是迴避不了的。
究竟該怎麼回答?老台生說,面對這類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「說了等於沒說」,台生應該謹慎表態甚至要懂得迴避,「畢竟你是在別人土地上。」

●謹慎表態 適時迴避
2011年大陸開始採認台灣學測成績之後,陸校裡的台生結構出現了很大變化。北京清華大學2014級博士生、身兼該校台生組組長的楊海玲說,過去大陸大學台生多是台商子女,且以國民黨支持者居多,因此政治表態上不會有太大問題;但2011年之後的台生很多都是第一次來大陸,意識形態偏獨甚至深綠者大有人在。
像她有位朋友是台灣南部人,來大陸讀書被老家鄰居揶揄「幹嘛去對岸」,這位朋友回說:「我就是出國留學嘛。」認知上完全沒有違和感。
但這類偏綠台生被問到「你認為兩岸何時會統一」、「怎麼看2016大選」等問題時,有些人很敢表達,甚至還會在課堂上回嗆老師。
楊海玲建議台生,若要來大陸讀書,一定要有心理準備:當地人絕對會以公開或私下方式詢問你的政治立場,這非常正常;此時回答就要聰明一些,不管急統急獨都不需要表現在外,「畢竟你是在別人土地上。」
楊海玲以自己在北京清華《馬克思主義》政治課時的經驗為例。在兩三百人的大課堂上台報告時,楊海玲自願和大陸同學分享她的「眷村經歷」,除了談眷村歷史,也著重描述祖輩、父輩及她自己三代人對大陸情感的變化。
她說,爺爺那一代是把大陸當做「家」;父親這一代在台灣生根,認為大陸是「老家」;到了她這一代連老家也談不上,「我認為大陸是我情感認同的源頭,但不是『家』。」
當時台下有陸生同學問她統獨立場,她回答兩岸政治交流或許還要等一段時間,但其他方面尤其文教交流,已經開啟且只會愈來愈通暢;台灣人有統有獨有中立立場,自由民主體制可以包容不同觀點。
「其實我就是不回答啊!」楊海玲說,既然知道別人會問,想要怎麼回答均可事先準備好;何況大陸也不是鐵板一塊,她觀察到陸媒對台灣、包括對民進黨的報導已經愈發客觀,曾有地方台辦告訴她:「不管2016國、民兩黨誰當選,能促進兩岸交流就要鼓勵。」陸方這方面顯然比台灣靈活,值得學習。

●看對象回應問題
台生如何回應政治問題,其實也要看發問者秉持何種立場。有台生指出,像沿海同學思想比較開放,通常可以理解台灣處境;但內陸學生比較保守,他曾與共產黨員同學激辯很久,最後使出「尿遁法」才脫身。
一位北京2015級台生笑說,他進宿舍第一天,就被大陸同學問起2016選舉情勢和台灣政治人物,此外台灣學生也要上一學期政治課,有少數老師會點名台生回答問題,因此真的要有心理準備。
不過如何回應這類問題,也要看對象。這位台生說,很多沿海省分的同學思想已經很西化,能理解台灣處境,甚至很了解台灣情勢;但內陸省分的同學,想法可能就比較保守。
像他曾和一位來自內陸省分、已是共產黨員的大陸同學聊天,無意中以「我國」講到台灣,對方嗤之以鼻,還和他爭論兩岸定位,並認為「台灣是祖國不可分裂的一部份,怎麼可以自稱為國家」、「共產黨雖然有很多缺點,但依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」。因彼此各執己見難以收場,最後他只好以「我要上廁所了」脫身。
另一位北京劉姓台生表示,大陸同學問「你支持統一嗎」、「台灣政黨政治光譜」等問題,通常只是出於好奇,台生要自己懂得轉移話題;且學長姐也早就耳提面命「識相一點,避開政治爭議」,之前曾有台生激進到去天安門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,「你們千萬不要這樣害人害己啊。」

●入境隨俗 不卑不亢
幾乎所有老台生都會不厭其煩叮嚀:要去彼岸讀書,政治態度上一定要低調,畢竟是在別人地盤上,勢不由人,何況做客人的本來就應該尊重主人。但除了「入境隨俗」之外,還有另一項原則「不卑不亢」,其實同樣重要。
有台生指出,2011年之後大陸廣收台生,新台生政治光譜有統有獨,到處與人爭辯「台灣是獨立國家」、口無遮攔者有之;但過度親中、滿口「祖國」、完全喪失台灣尊嚴,令其他台生噁爛者也有之。
這幾年兩岸青年交流數量愈來愈廣、內容愈來愈深刻,能夠抱持「同情而理解」的態度,客觀看待對岸政治情勢的年輕人也愈來愈多。建議台生若遇到大陸基本教義派,趕緊避開;對於政治開明者,勿忘交流;適當時機甚至可以闡述台灣民主自由理念。相信深入體驗兩岸社會脈動,將會是台灣學生在讀書求學之外更重要的收穫。


3.台生身分不再是優勢
老台生認為,這10多年來兩岸就業形勢,大陸台生逐漸傾向留陸發展,大陸已經沒有「非台灣人不可」的職缺,台灣人應以「能力」而非「身分」去爭取優勢。

●應靠能力爭取優勢
1999年赴陸的「老台生」陳正騰觀察,台生畢業後在大陸較常從事且發展得不錯的工作,包括醫師、教師、律師、會計師、建築師等。其中醫事台生進入大陸醫院或診所執業者人數眾多,私人診所起薪較高,約58千元(人民幣,下同);公立醫院起薪較低,但執業3年後月薪皆可超過1萬。
不少台生留陸擔任大學教師。2012年大陸開放台籍教師取得教師證,納入正式體制,享有五險一金,一般簽約3年,起薪約48千元;其他像律師、會計師、建築師,工作數年後也有高所得。
陳正騰說,台灣人的身分在大陸已經不再是優勢,甚至是負分,建議台生盡量利用大陸惠台政策,如福建省、平潭實驗區仍有發展空間。
目前台生西進求學愈來愈容易,但畢業後的就職之路依然崎嶇難行。陳正騰說,大陸台生應該以台灣人的刻苦進取精神,取代台籍身分的特殊性,才是未來生存之道。

●隱形門檻 台生就業難
簡言之,大陸台生畢業之後,「隱形門檻」和「原罪」身分,台生能留下來就業的人數相對不多;即使留在大陸,在公部門和民間單位的境況也大不同。
以醫師、律師、教師等「師」字輩台生等為例,不是卡在證照,而是台生身分這個「隱形門檻」。一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台生說,他可以考大陸律師執照,但律師事務所不會收他,或是收了也只能做民事業務,不能接大案。
一位復旦大學博士台生也說,台生身分是「原罪」,一來大陸各類文件、檔案處理上仍把台灣人當外國人,公司不知怎麼報備,乾脆看到台灣人就跳過,省事;另一原因是不少大陸主管直覺就認為台灣人很混,是「水貨」。
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台籍委員李豪傑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,他2001年赴陸求學時,小女兒才4個月大。李豪傑說,在大陸求職,台灣人這個身分不是優勢,是包袱;不想被看不起,就拿出實力說服人。


4.霧霾,是「會呼吸的痛」
201512月,北京罕見發布了兩次空氣重汙染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;201612月又有一周幾乎不見天日。打開微信「朋友圈」,滿滿都是霧霾的相關消息。有上海台生說,其實上海霧霾也不遑多讓,只是北京是因為入冬供暖燒煤,冬季霧霾特別顯著。
「簡直不想再看到這些霧霾訊息了!」一位北京清華博士台生說,台生對霧霾都很不能接受,空氣清淨機、N95口罩是必備物品,一年四季常常團購口罩,新生來北京第一件事也是叫他們買口罩;平常除非上課絕對不出門,吃飯就叫外賣解決。

●必備空氣清淨機、口罩
霧霾天,走在北京校園,一眼就可以判別路上的學生是不是本地人。「台生一定會戴口罩,港澳生也是,外國學生更誇張,戴那種像防毒面具的款式。」這位台生說,奇怪的是,本地學生幾乎都不戴口罩,「好像跟我們不在同一個天空底下似的;這大概是一種『精神勝利法』吧。」
為了對抗霧霾,北京台生可說是想方設法:裝過濾紗窗,比較空氣過濾機品牌;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台生熱心為大家提供冰糖百合燉梨、蓮子百合排骨湯等食譜,白蘿蔔、白木耳、枇杷等也成了食療搶手貨。
多數台生勉力適應霧霾,但也有台灣學生完全視霧霾如無物。一位小學二年級就來大陸求學、母親也是大陸人的台生說,關於霧霾,他其實不太在意,甚至大多時候根本都沒有注意到有霧霾。「就像其他人一樣,霧霾大了就做點防範,沒有當然更好,但這實在不重要,畢竟我是來北京求學的,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。」他並表示,像有人抱怨北京很乾燥啦,北方飲食又油且鹹啦,洗澡要用公共澡堂啦等等,這些都是小麻煩,「只要肯,都可以克服,甚至比大陸人更能適應北方的生活。」

●願意忍 就能熬過去
「大陸霧霾與政治環境,其實是同一回事!」老台生表示,願意忍的人就會熬過去,並接受大陸其他正面事物和價值;原先對大陸不滿的人,來到大陸反而會放大不滿。
一位北京大學畢業、目前留在北京工作的台生表示,因為爺爺是國民黨,他自己對政治抱持較開放態度,甚至很多時候他是「非政治」的;因此來到北京之後的生活適應,比他想像中的好,包括霧霾和他面對大陸社會的政治態度,都不成太大問題。
「說穿了,就是學會妥協吧。」這位台生表示,大陸霧霾與政治環境,其實是同一回事,「它就是這麼運作,你也沒辦法,只好忍耐,說好聽點就是培養適應力;也許這就是我來大陸最有收穫的一件事吧。」
他表示,身邊有很多民進黨朋友,他們來到大陸會很掙扎,企圖捍衛一些所謂的「台灣價值」;尤其是碩博才來大陸讀書的深綠朋友,已形成固定的政治立場,他來到大陸就會放大他原先的不滿,也有人為了政治立場回台灣。
這位台生建議想來大陸讀書的台灣學子:第一,想要在大陸過得開心,就要放下隔閡,盡量服從大制度和大環境;「這裡不是台灣,不高興就亂噴亂罵政府。」
第二,要有心理準備,大陸各方面的發展強度都比台灣大很多,這裡不像台灣那麼安逸,但很有前途;只要能熬過去,就能欣賞大陸其他正面事物和價值。


◎現身說法1:中國戲曲學院楊瑞宇:赴陸逐夢
台灣學生去大陸學京劇少之又少,男生學武旦更是絕無僅有!中國戲曲學院(以下簡稱國戲)2013級台生楊瑞宇,讓自己的京劇生涯註定走上一條不同道路。   
楊瑞宇11歲就考進台灣戲曲學院國小部,被分派到小生,喜歡把玩兵器的他很想學武旦,校方卻以「男旦藝術道路太辛苦」為由拒絕。   
大一那年,中國戲曲學院組團來台,派的都是尖子(菁英),老師還帶學生合演,楊瑞宇覺得太難得;「這一行,會教不見得會演,會演不見得會教!」就此萌生赴陸念頭。
歷經當兵一年長考,楊瑞宇讀完大二毅然歸零,不但報考北京的中國戲曲學院,從大一讀起,挑的行當還是從沒學過的武旦。

●學武旦 從零開始
「入學術科考試前,我跟一位學姐花一個月學了一段78分鐘的《扈家莊》扈三娘,就上台了,」楊瑞宇說,其實國戲不收男旦,也沒收過台灣人,系上曾為了他而大傷腦筋;他事後才知道系主任舒桐強烈建議「只要可塑性強,男生也可當武旦」。   
楊瑞宇剛去國戲的第一年最苦:「武戲要天天練功,且武旦不是主要行當,要求卻特別全面,還要會雜技,非常累!」男生學女性身段要更加刻畫人物,形體又不能有男性破綻,第一年教師李亞莉在他身上下了極大功夫:「要大器、不能妖氣!」楊瑞宇都熬過來了,班上5個武旦,第一學期他拿到武旦第一,還拿過兩次全班第一。    
「最脆弱的時候,我常拿《扈三娘》一段台詞激勵自己:『我提畫戟管叫他人頭落地,俺也可以勇冠無敵』,就是我拿著兵器闖天下,我有信心將是那最無畏的一人!」好勝的楊瑞宇說,就是因為別人都說男旦沒前途、現在不流行,他才更想證明自己,「我選這條路,到目前為止都很滿意。」  

●《扈三娘》台詞自我激勵
都說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國戲期末考形式嚴謹,系上18名專任教授全到場,學生一個一個上台。楊瑞宇秀了一段期末考5分鐘影片,只見他俐落踢槍、挑槍、花槍、回槍,連老師也不禁喝采。「這一天不練個三五十次是不行的,」楊瑞宇說:「這麼多老師在看,不能丟臉。」   
楊瑞宇目前維持每天練功習慣,「班上同學都是大陸各個戲校拔尖子,只要一天不練,就會被超越。」學習氛圍是他認為兩岸最大不同:「大陸是良性競爭,我覺得這是學習的必要元素,否則會少學很多東西,無法茁壯內心。」     
自從2013年楊瑞宇和3個學弟妹進國戲之後,再也沒有台灣學生來,他覺得很可惜:「來大陸不容易,所以我們4個台生求學慾望強大,老師都讚賞;台灣學生太安逸,但是不走出來根本沒發展!」   
演過舞台劇、跳過嘻哈,楊瑞宇說京劇是綜合藝術,演員底子厚,受過音樂、舞蹈、戲劇訓練,未來只要是表演藝術,都有他揮灑空間;但他最希望的還是回台為京劇和戲曲文化做出貢獻。   
「以前認為只有京劇需要去大陸學,現在我強烈建議台灣所有學習傳統文化者,都應該去大陸看看,」楊瑞宇認為台灣不夠注重藝術類 台生,「逼得我們去大陸吸收養分,回來豐富台灣京劇內涵,」希望台灣多重視軟實力。

●男旦如寶 兩岸罕見
在這邊可能要給大家一點小常識:甚麼叫男旦?
男旦即男扮女角,歷史悠久,20世紀上半葉京劇全盛時期,四大名旦都是男性扮演。不過大陸文革之後規定戲曲學校不收男旦,台灣體制也不再流行男旦,男旦因此逐漸式微。
20164月,一代名旦梅蘭芳之子梅葆玖過世,一時男旦「復興」又成風潮,目前台灣包括楊瑞宇在內,已有3人學習男旦。
據了解,目前大陸男旦不超過10人,楊瑞宇學的男武旦因為要求更高,更是鳳毛麟角,大陸碩果僅存的男武旦班世超201610月以高齡96歲逝世。
楊瑞宇認為,男旦只要破除心理上的性別認知,其實男扮女角學得更好:「因為是自己選的,而不是被老師指派的,會更努力揣摩!」他表示,男旦站在男性角度去學女生,會更客觀;且男武旦的身體條件、肌力、耐力都比女生強,有更大優勢。「藝術發展的歷程,常常都是創新之後又從最初源頭尋找本質;男旦在我看來一直走在時代潮流之中。」


◎現身說法2:北京清華范澤斌:別表現高姿態
北京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台生范澤斌,有一個頗特殊的個人背景。
范澤斌的爺爺是一名老兵,在參與國共內戰時期被共軍俘擄後加入共產黨,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因為兩岸解嚴回到台灣。而他的父親是在大陸出生,之後回到台灣,再去大陸經商,他的母親則是大陸人。
范澤斌說,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是在台灣和爺爺奶奶一起居住,小二來大陸讀書,直到現在。

●生活適應 都是小事
范澤斌是參加港澳台聯招進入北京清華,這個考試在北京清華每年有三到四個名額,僅收台灣人及華僑。范澤斌說,他一直想讀工科,並成為工程師,而大陸學校中北京清華的工科無疑是最強的,成績向來不錯的他便選擇了北京清華並順利考上。
范澤斌說,因為他在大陸讀過滿多年書,所以面對大陸大學教學方式,他並沒有太大的麻煩,只不過與其他的同學相比,他的成績只能算偏中下,得花更多時間努力。
他說,曾暸解過台灣的教材與考卷,發現風格迥異,大陸的教學更為直白,要求程度更深,而台灣的教學更要求實用性,要求讀題能力。「我覺得,通過學測進來的學生,可能會挺不適應,但應該可以在半年到一年內解決這一問題。」
生活方面,范澤斌說,南北生活習慣的差異就不多說了,北京很乾燥,北方飲食偏好多油且鹹,北方這邊必須使用公共澡堂等等,但他認為這些都是些小麻煩,只要有意願,都可以克服,甚至可以比北方人更適應這裡的生活。

●別特意強調是台灣人
與本地的學生交往方面,范澤斌說,「只要正常交流就行了,不用特意地強調對方是大陸人,而我是台灣人。」
范澤斌認為,刻意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是十分荒謬的。「我們講的話除了口音其他都一樣,我們寫的字彼此都看得懂,我們思維思考方式並沒有想像中差異那麼大,我們的興趣愛好也有相似的;我想說的是,台灣人要做到與大陸人的友好交往是十分簡單的,只要別向對方表現高姿態,別一味地強調自己是台灣人,都可以很好地與大陸人友好交往。在我的交友圈中,大陸人還是多於台灣人的。」
至於被問到政治問題,范澤斌說,他都是很直白地說出他的想法,因為他認為,凡是有能力到這所大學的學生,至少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,雖然大多數人都會積極地配合政策引導,但這不代表對方就會排斥相左的政治觀念,「我多把這種情況單純地看作輕鬆的交談而已,不會特別在意,而且我也沒有和同學起過衝突。」
關於對台生的建議,范澤斌說,報專業(填科系)時要謹慎一些,盡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,畢竟教學方面是有差異的,如果上了一些不感興趣的專業,現在轉系又變難了,很難堅持下去,所以務必要慎重。
他也強調,請以一個正常人的姿態求學,不斷以台灣人自居的人容易惹人厭惡;和舍友打好關係,正常交往;在學習方面請下功夫,不努力無成就,但也別忽視實踐,畢竟大學愈來愈看重這一方面。
最後他提醒,身體不好的同學還是不要報北京清華,畢竟這裡空氣品質不好,而且還要強制鍛練,強度還是比較大的。


◎現身說法3:華中科大 堅苦卓絕
編按:201311月,為了瞭解華中地區台灣學生現狀,《旺報》來到華中地區台灣學生大本營湖北武漢,採訪了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台灣學子。後來武漢大學漸漸受到台灣關注,但華中科大在台知名度卻還不高。這一批樂觀又刻苦的華中科大台生多已畢業,筆者印象深刻,故繼續置入舊稿。

武漢幾所知名大學之間有一句順口溜:「學在華工,愛在華師,玩在武大」,指的是華中科技大學(舊稱華中理工大學)學風好,華中師範大學漂亮姑娘多,武漢大學風景優美。
其中,武漢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是湖北省「唯二」985工程大學,也是聚集最多台灣學生的學校。2013年掌握到的武大台生約150人,華科約20幾人,但據武漢官方部門統計,台生總數應有600人,「神隱」者多數是3040歲重入校園讀中醫者。
單純以大陸為主的排名,2013年湖北各大學綜合實力前50名為:武漢大學第7、華中科技大學第10、華中師範大學第41、武漢理工大學第43

●華中陸校 物美價廉
「武漢大學是少數門檻低、水準高的大陸大學!」大陸多數頂尖大學只收第一志願台生,武漢大學卻降級收第二志願;學測申請入學也是台灣「中字輩大學」成績就可以上武大,成為就讀陸校新選擇。
目前就讀陸校有2大管道,台灣學生多以學測申請入學,大陸當地台生多報考港澳台聯招,這2類台生在武大比例約12
港澳台聯招滿分700,武大設最低門檻480、收100人,近幾年最低錄取總分增為500多分;雖然錄取分數變高,不過武大同意台生將武大填為第二志願,在大陸自視甚高的985工程大學裡成了異數,許多台生趨之若鶩。
學測方面,2013年有40幾名台灣學子免試申請武漢大學,其中157級分台生申請到武漢經濟類科系;2012161級分台生申請到武漢大學心理系。2人的成績在台灣只能讀中字輩大學,在大陸卻可以讀到媲美北大、清華、復旦、上交大的武漢大學,非常划算。

●武大台生 科系廣泛
武漢大學具有悠久歷史及人文底蘊,2013年才剛剛慶祝過120年校慶,台生在武漢大學就讀的科系相當廣泛,文法理工農醫都有,口腔醫學在大陸排名第4,僅次於四川大學、上海交大和北大。
台生表示,武漢大學的測繪、馬克思哲學、圖館等科系在大陸排名都是第一,遙感也很靠前;武大法學位列大陸「54系」之一;武大新聞傳播在大陸僅次於中國人民大學、中國傳媒大學和復旦大學。

●華中科大 學風嚴謹
湖北另一所985工程大學是華中科技大學。該校管理學院博士生劭康華坦承,華科在台灣知名度不高,一般人頂多知道武漢大學,再來是「華師(華中師範大學)」,卻少有人知道華科在大陸理工科系排前3名。
華科是工科學校,機械、光學、電氣工程位列大陸第2;更是有名的治學嚴謹,台生即使扣掉政治課、四六級英語課等,畢業學分都要150幾(一般大學約120幾),加上實驗課、實習課等,課業壓力沉重,校園內常見自習室燈火通明,台生受到這種氣氛感染也不敢懶散。
劭康華補充,大陸大學畢業規定除了修完學分,還要完成「畢業設計(即畢業論文)」,以及通過英語4級檢定(大陸教育部主持的英語檢定考試,認可標準是426分以上),過去港澳台生不是很嚴格執行,但2013年起華科會對港澳台生一視同仁。
華科台灣學生不如武大多,總共不過30人左右,但非常團結,也都很用功。時任華科台生會會長汪龍碁開玩笑說,華工人是「繳1人份的學費,讀2人份的書,做4人份作業,7人追1個女孩子(工科女生少)!」2000年併入華科的同濟醫學院更是大陸5大醫學院之一,課業非常繁重,雖然華科本身就以學風嚴謹聞名,但台生說「同濟醫學院的課業量是同校學生的2倍!」

●武漢生活三要三不要
由於華中陸校在台灣知名度還不高,來武漢讀大學的台灣學生多以大陸各地台商子女為主。他們雖然在大陸生活已久,但不少人是第一次來武漢,得花時間適應課業和生活。
湖北武漢台生表示,赴陸讀書除了食宿隨遇而安,更重要是心態。華中科技大學老台生歸納出「三要三不要」,建議想來武漢讀書的台生:要習慣霧霾、塞車、飲食;不要荒廢課業、不要認為台灣人的身分有多特別、不要處處跟台灣比。
霧霾和塞車是因為武漢這2年處於發展高峰,幾乎全市都是工地,市中心三五步就有工地,所以空氣不好、交通打結,台生最好自備交通工具如電動車;飲食是因為武漢地處楚地,夏季悶溼,因此飲食偏辣,很多台生來武漢的前幾周都水土不服鬧肚子。
課業方面,武大台生表示武漢大學是重點高校,能考上的學生都是大陸各省幾十萬名學子裡的前幾百名,因此素質都很高,「學霸」很多。
生活適應方面,部分華中大學住宿條件較差,不比沿海陸校,華中科大生物技術系2011級台生宋思賢語重心長地說,既然已經來大陸就不要處處和台灣比;也有台生表示,不要因為大陸特設「台灣學生獎學金」就以為獎學金很好拿,「還是有很多臥虎藏龍的台生和你競爭。」
進入大陸前2%的頂尖陸校就讀,會不會有壓力?多數台生說:「不會啊,我們也很用功。」有台生表示,陸生成績兩極化,用功的當然很多,但也不乏一進大學就整個鬆懈下來、上課睡覺、下課打電動「練功」;不少台生認同地說,台灣學生算是發展比較均衡,有玩有讀書,「不用跟大陸學生比,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」
目前少有台灣學子注意到華中科大這顆「明珠」,老台生們熱情表示,在武漢很少遇到老鄉,不希望新來台生從頭摸索,因此不管是有這個念頭或是確定入讀,「任何問題先找我們就對了。」


◎現身說法4:華南理工宋宇翔:爆肝趕作業
「我阿公以為我讀的是甚麼阿里布達野雞大學,還有人問我學校是不是在台東!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2013級台生宋宇翔說,華工是985工程大學,建築系又是華工明星科系,在大陸可以排進建築系前三名,在台灣知名度卻不高,親友的誤解常常令他很嘔。
宋宇翔小學四年級就跟著父母來大陸,由於繪畫底子強,受到鼓勵而想讀建築系。但台灣國立大學的建築系很少,而國立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年給學測申請入學的名額只有67個,且門檻高,要頂標65級分以上才收。考到前標的他最後選擇華南理工大學,「我一直嚮往回台,完全是為了讀建築系才留在大陸!」

●幾乎以工作室為家
最初一年下來證實,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。宋宇翔說,華工知名科系有輕工業(食品加工)、材料系、建築系,又以建築系最有名,和北京清華、上海同濟齊名,可以說是建築系「南霸天」,院長是上海世博中國館設計者何鏡堂,是中國建築界大師。很多大陸學生考進華工其他系,就是為了轉到建築系,即使門檻高(成績必須是全班前三名;要面試;要通過術科),且規定必須降轉也甘願。
華工建築學院在校內相當特立獨行,有自成體系的行政系統和生活步調,院內辦很多活動、展演、競賽,華工建築系還有自己的設計公司。
目前華工台籍學生很少,10根手指頭就數完,又以建築系為主。宋宇翔說,別人聽到他讀華工建築系,通常有兩種反應:「喔,學霸!」「喔,爆肝系!」建築系學生除了教室以外,平常就是待在全班一大間的工作室,每人一張畫圖桌,趕稿時幾乎以工作室為家,一天睡兩小時是常態。

●讀得辛苦但愉快
2014年赴廣東採訪宋宇翔時,他剛結束一項大作業,他說:「上周水深火熱,這個禮拜我花了好幾天調養身體。」課業忙,開學快兩個月他沒出去玩過,足跡最遠的地方是校門口咖啡館。
讀得辛苦而愉快,但宋宇翔也有點心理不平衡。台灣親友不知道他讀的是可以直接去申請哈佛、麻省理工的前段班陸校;阿公老是以為他讀爛學校,害他解釋半天。「啊,我真的很心痛!希望學校多一點台灣學生,多一點台灣人了解陸校!」宋宇翔說。
宋宇翔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,台灣學生來大陸讀書要有心理準備:第一,大陸數學比台灣難,他讀建築系只要讀一學期數學,而且是簡單數學,不是高級數學,但他覺得很難,大陸學生卻連課都不用上就會了;第二,大陸學生非常認真,能夠考上985工程大學的都是各省菁英,台灣學生既然要來大陸讀書,一定要全力以赴。

●龜毛教授 是執業建築師
至於建築系師資,宋宇翔說,建築系生師比很低,僅101,且教授幾乎都是執業的建築師,平常很忙,但教學一絲不苟。像大一一進來教授就要他們用鋼筆謄寫文章,要用仿宋體,不能塗汙,每周繳兩張 A4作業,訓練他們以後建築圖紙也要精緻、乾淨、漂亮。
建築系每學期要繳兩個案子,他們目前做過幼兒園、餐廳、車站、青年公寓等,題目發下來後要去看場地,觀察人流、日照、風向、交通動線等,圖紙上要有功能分析圖。
宋宇翔說,他看過台灣某些校院建築系的圖紙,只能看,但是沒有結構:「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訴你,華工建築系的學生作業,完全可以照著圖紙蓋出真的房子!」
華工建築系教學紮實,2014學年度起該系增加期末答辯環節,從200件作品中選出10件,作者必須上台說明作品意涵,全系學生都參與,20幾位教授會輪番提問,最後選出3件本學期最優作品,過程很正式,被選上是很高榮譽。
由於教授來自五湖四海,要求也不同。有的教授是圖紙派,有的是模型派,有的是電腦繪圖派,所以學生也就練就一身功夫。教授說,大學四年只是暖身,學習建築師的修養、視野、心態,大五實習才算玩真的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新來乍到 上海交大台生吐槽

微信公众号“二月十三”(ID:shayne_light) 每年夏季小学期,都会有许多港澳台的学生选修上海交大的课程。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,会有一个本校的学伴带他们办手续熟悉校园环境。 在维持现状的条件下,青年间的交流其实就代表着未来。下面选取了一些台生初到上海和交大时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