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犀2017-05-26 22:08:46多维新闻
“做两岸相关的微信公众号,是我的兴趣。后来我才发现,这是一个不能诚实的行业。”
斐然做两岸青年交流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纯粹是兴趣,她在北京的经历并不特别──正在读博士、一边写论文一边和朋友经营自己的小天地,每篇文章大概有几百的阅读量,不多,但读者很喜欢跟她互动。
她的读者,多数是对台湾稍有好感的年轻人,有陆生、还有一些想去台湾读书的青年,这些人从小就有深刻的台湾记忆──五月天、周杰伦和偶像剧,但随着两岸情势变化,他们不再这么纯粹地“喜欢”着台湾。
“我还是喜欢台湾,但碰到台独的人无法接受。”许多读者这样告诉她。
斐然总是跟读者说,去过、才能评价,也一再告诉他们“谁说台湾人都讨厌中国大陆?其实许多人对大陆的发展也很佩服”,但有时候她会觉得自己重复在说一个虚假的谎言──她的台湾同龄朋友,能客观评价大陆的好与不好的人,少得可怜、几乎没有。
“有时候很想讲实话,但不能。”
台湾人难看懂中国大陆的好与坏(图源:中央社)
诚实,就会有嫌隙
2010年那会儿,许多“认识台湾”的文章一窝蜂在大陆媒体、论坛上涌出,斐然去了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硕士,“去的目的很简单,这科系在台湾出路太窄。”
到北京后,从没接触大陆青年的她从同学口中听到一个“完美”的台湾,“台湾是不是很干净”“那里的人特别有礼貌吧”,“一开始的时候很自豪,被称赞久了就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。”
相反地,以前台湾的大学同学常问她各种问题“你同学会吐痰吗”“是不是都很不守规矩”,类似的负面问题太多,回答久了,她有时会忍不住反唇相讥“你们真觉得自己比别人进步那么多吗?”
“那时候台湾媒体最常报道大陆相关新闻的,就是陆客有多没素质,但我的同学都不是那样的人。每次有大陆同学堆着笑脸,跟我说台湾人很友善时,我都微笑点头,但内心其实会替同学觉得很不值。”
你这么喜欢别人、但却不知道别人在背后怎么说你的──这是刚到大陆那两年斐然内心最真实的声音,但是,她从没有跟大陆同学“揭发真相”。她会维护家乡的形象,告诉同学“台湾很有人情味,欢迎去玩”;然后在面对台湾朋友嘲笑陆客不文明时捍卫几句“不是所有大陆人都这样”。
2013年,正在读研究生最后一年的斐然因缘际会投稿给台湾媒体,她写下的第一篇文章反响很不错,“我只是想说,大陆人不全是那样子没素质,文章被注销来后我把内容分享给我的大陆朋友,没想到朋友看完很生气。”
她问,你们台湾人都是那样想的吗?台湾媒体真的都是报道我们没素质?
“当你想真实传达两边的声音时,才会发现,原来诚实反而会造成嫌隙。我想告诉台湾人,不是所有大陆人都没素质,看在大陆读者眼中就会变成‘原来台湾人是这样想我们的’。”
“写两岸,如果你太过真实地反映现况,就会造成两边人民的嫌隙。当然,这是2013年时的情况,现在已经不同了。”
大陆青年对台湾的“同胞情结”开始产生转变(图源:中央社)
“为什么我们要受气?”
2014年后,大陆民意对台湾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就如同对香港那样。淡漠、没好感、不关心,大陆政府开始对台湾强硬,而许多大陆民众却叫好“早该这么做了”。
2015年,微信公众号开始成为流行,斐然也开始经营自己的公众号,后来拉了两个台湾朋友一起做。公众号的内容除了介绍台湾的美食景点以外,还会写台湾青年的故事——不论是在大陆发展的,还是在台湾的,不过相比2013年时的文章,现在她的写作内容改变了。
“以前,是不断告诉台湾人‘大陆不全是那样’,现在,是不断告诉大陆人‘台湾人不全是那样’。”
她常常告诉大陆网民、大陆朋友,台湾年轻人的想法。
大陆是个体制截然不同的庞然巨物。
大陆越来越强大、台湾越来越式微,台湾需要以小搏大,自然很焦虑。
如果不遵守“大陆的规则”,台湾的国际空间就会被打压,台湾人没有办法不觉得委屈,也没有办法不认为大陆是敌人。
对于这种心态,一位大陆读者留下了反馈。“你们台湾人焦虑、害怕我可以理解,但关我们大陆人什么事?对比一下两岸这十几年的发展,为什么不反省自己、把自己变强,而是四处挑大陆的毛病?这对自己有什么帮助?”
斐然发现,两岸年轻人思想差异的原因不在于统独,而是在于,一个是看着国家由强到弱,一个是看着国家由弱到强。所以,一个是“强国心态”,一个是“受害者心理”。
大陆年轻人认为“没必要受台湾的气”,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同样也这么想。所以前者希望政府对台强硬,后者则寄托在希望渺渺的台独。
“以前刚到大陆时,总是很想说实话,告诉大陆同学——醒醒吧,台湾普遍不喜欢大陆。现在还挺想念那时候的。”
“如果面纱完全被揭开了,这是对台湾最不利的。”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